整活政策资源 打造在外人才集聚“强磁场”
社会科学界 朱海忠
如东在外人才质优量大,是我县重要的人才资源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县多措并举,吸引在外人才反哺家乡、参与家乡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更好地服务在外人才,创新构建在外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整合利用人才资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动力,建议如下:
一、“政策建立”多形式融合在外人才资源
我县的人才新政版本不断更新换代,对现有人才政策进行了集成优化、提档升级,为如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但从范围上看,仍未能完全涵盖各个部门对于在外人才的相关政策资源。因此,要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在外人才资源与政策,通过“三个建立”打造统一的在外人才政策平台。一是建立全面的在外人才“信息库”。以在外如东籍专业技术和科技创新人才、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高校在读优秀学子、高技能人才等4类群体为重点,建立在外如东籍人才信息数据库,分领域、分类别掌握在外人才的工作地区、从业领域、专业等级、职务层次、返乡创业就业意愿等情况,为统筹利用人才资源提供信息。二是建立政企引才“绿色渠道”。畅通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吸纳、国有企业主动吸纳、重点企业精准吸纳等三个引才渠道,扩大各领域人才就业创业岗位供给,联合行业部门、高新企业举办紧缺人才系列招聘活动,为快捷引入人才资源提供渠道。三是建立定向引进高精人才机制。以乡情为联络纽带,通过定向服务、顾问指导、“银龄返聘”等方式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新企业家、名校博士学者、技能大师等高精尖人才,加大科研指导、技术培训等合作,以破解企业技术创新难题为高质引入人才资源提供机制。
二、“政策激励”多层面保障在外人才服务
根据人才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和市场、行业、社会认可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划分为多个层次和类别,通过“三项激励”营造人才发展的优质环境。一是强化生活保障激励。人社部门及相关单位应积极为在外人才参保提供便捷服务与清晰指引,并且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包括高层次在外人才在内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提升养老待遇。增加企业新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生活补贴、人才家庭的奖励补贴等系列补贴政策。二是强化科研保障激励。加强政策资源整合,调动行业部门力量,统筹衔接普惠性政策和个性化服务,优先对人才及其团队提供科研经费扶持、创业场地支持、项目金融支持和法律咨询服务等创新创业服务,对高层次人才(团队)领衔实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资助扶持。三是强化岗位保障激励。创新设置“特设岗位”,对取得中级、高级职称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单位无相应等级岗位或相应等级岗位无空缺情况下,可突破用人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制,聘任到相应岗位,享受相应级别待遇。
三、“政策培育”多领域激发在外人才动能
我县老龄化比例高,需加大力度集聚青年人才,着力改善人口及人才问题。对在外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做好重点跟踪,通过“三种培育”开展多形式人才培养,全面推动在外人才培养提档升级,激发人才“内生动力”。一是抓牢重点领域人才培育。聚焦重点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和服务业等特色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各类人才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加大重点领域主导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县级重点人才培育计划,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二是抓紧拔尖领域人才培育。围绕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创建县级名师工作室,将委培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医院可以积极与国内各大医院建立长效友好联系,向外派送工作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将优秀的诊疗技术和先进的学科理念带回;依托乡村人才振兴示范点、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多个实训主阵地,挖掘乡村主播培训等新形式,培育高层次及实用型人才。三是抓实专业技能人才培育。针对紧缺急需的青年专业技能人才进行定向培养,联合县教育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卫健委等多个定向培养单位,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并为青年专业人才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
创新构建在外人才政策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的全面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够有效整合在外人才资源,为推动如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发言人系社会科学界委员履职工委政协委员,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