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医养融合 构建高质量康养服务体系
医药卫生界 沈 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为如东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医养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迅速,结构性矛盾突出。
截至2023年,如东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数达42.91%。与日俱增的老年群体,催生了庞大的养老、康复医疗服务需求。面对这一形势,近年来,如东医养市场发展迅速,但整体供需矛盾明显。一方面,低层次养老机构供给过剩。全县共有养老机构床位4853张,入住率仅为40%。另一方面,康复医疗资源供不应求,全县康复床位数47张。其中县中医院康复床位40张,2023年入住患者769人次,常常处于“一床难求”的状态。
养老护理院受人员配置水平的限制,在老年人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水平上与三级医院差距较大。三级公立医院受限于DRG医保收费政策的限制,无法充分收治需长期照护的病人。目前如东老年人所需的综合性、连续性、专业化医疗、康复服务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二、分层康复,构建服务新模式。
医疗服务是医养结合服务的核心。通过建设如东县康复医院,完善双向转诊和培训指导机制,可以提升县域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患者治疗、康复需求。重症老年患者,在如东县康复医院内接受治疗与康复。恢复期的老年患者,经医院评估可转诊至养老机构内继续康复治疗。如东县康复医院培训中心,负责对县域养老机构进行专业化培训。对于轻症老年患者,如东县康复医院将组织家庭医生,上门入户,开展社区指导,帮助患者进行居家康复。
三、康养结合,减轻社会家庭负担。
随着长寿老人数量的增多,很多老年人面临“长寿不健康”的问题。据统计,我国老年人平均带病生存期近10年,由慢性疾病所带来的死因占比达到90%。依托如东县中医院建设如东县康复医院,可以有效整合“两院资源”。
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和慢病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中药调理、食疗、养生功法等方法,可帮助老年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对于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通过中西医结合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体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延长老年人的健康生命期,从而实现老年人“少生病、不生病、晚生病、生小病”的健康目标。另一方面,康复医院建成后,专业的康复团队将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制定专业的康复计划,帮助老年人更好更快地恢复,利用好双向转诊,减少医疗资源占用。
通过加强预防保健和慢性病管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生命期,可以有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照护压力。通过多层级的康复体系建设,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过度占用和医保资金的浪费,让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家庭“双减”目标。
四、医养结合,打造康养服务新城。
“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万千家庭。医养融合模式,正逐渐成为解决老年人健康与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持续的医疗和养老服务,可以省去老年人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的麻烦,减轻子女的负担。通过织牢“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可以让本地老年人在如东安心舒心养老,减少人员外流,同时也能让来有意来如发展的新如东人感受到如东“从小到老”的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助力如东招才引智,打造宜居宜业新如东。
五、打造样板,构建健康如东新品牌。
依托中医院建设康复医院是面对如东重度老龄化现状的创新之举。康复医院正常运行后,将与域内养老机构合作,为养老机构的入住老年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康复医疗服务,与域内社区合作,整合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与来院“双向转诊”便捷服务,助力打造活力养老社区。结合南通正着力打造全龄康养城市的契机,东和公司可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康养运营模式,构建“少年养智、青年养心、中年养身、老年养生”的健康活力社区。为不同身心状况的群体打造高品质康养生活,提供长期专业看护、照护、医护服务,及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一站式连续性医养服务,构筑“紧急救助—健康管理—老年康复”的安全防线,满足人们健康生活的需求。通过对全龄康养服务体系成功经验的复制、推广,打造如东康养新品牌。
(发言人系医药卫生界委员履职工委政协委员,如东县中医院党委书记)